九游娱乐(NineGame)-官方网站

i1pcban.jpg i1pcban.jpg

新闻资讯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

2024-11-23 

分享到

  一吨以下的卫星被称为现代微小卫星或是微纳卫星。它不仅更精巧、具备更高的集成度,而且成本很低。同时,微小卫星可以在天上组成一个网络,彼此之间能够通信、互联,实现信息的交互。什么是微小卫星?如何让力星飞的时间更长?光谱微纳卫星有哪些故事?

  大家好,我叫陈宏宇,宏伟的宏,宇宙的宇。我来自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一名航天工程师。

  我走上航天这条路比较偶然。我是在哈尔滨念的书,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九五级航天工程与力学系飞行器设计专业。

  记得在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面对很多高校的各种专业,那时候信息还比较闭塞,对这些专业到底代表什么含义并不是很清楚。

  当时我妹妹还在上初中,她帮我看,说:“哥哥,你就选这个,飞行器设计专业,你帮我造一个机器猫头上那种竹蜻蜓飞行器。”

  录取通知书下来以后,我老爸一看说:“你怎么选了这么冷门的一个专业,可能将来找不着工作。”

  4年以后,也就是1999年,我毕业了,到现在是2019年,正好20年。这20年里中国航天的发展,我在见证,同时也在实践。

  就像我们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盛一样,中国的航天事业也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

  我从第一颗现代微小卫星的设计师开始做起,做到主任设计师、总师助理、副总师、总师,甚至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就好比我们汽车有轿车、大巴车、越野车、工程车等,环境不一样,车的特点也不一样。

  还有700千米的,甚至最低的300千米的,最低的100千米的,我都尝试过了,所以我很自豪。

  我在科学院这几年尝试了不同高度的地球卫星,很过瘾。这种过瘾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在闯关的第一步,我就面临一个选择,一个重大的职业选择——是做传统大卫星还是做现代小卫星?

  一般来说,一吨以下的,几十千克、几百千克的这样的卫星,我们可以叫现代微小卫星,或者叫微纳卫星。

  如果传统大卫星有大象那么重的话,那么现代小卫星可能像一只猎豹,更灵活、更精巧。

  我也做过大卫星,比如暗物质卫星、“悟空”、“墨子号”卫星前期的方案论证,这些卫星都是我们单位的小明星。

  但是北斗的第一颗卫星I1-S卫星成功打上天以后,我就到院领导的办公室去了,我是去辞职。

  我说:“北斗导航队伍也成长起来了,我们的卫星也发射成功了。但院长,我想辞去大卫星的所有职务,包括将来的报奖,我也一概不参与,我想专心做小卫星。”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这么痴迷于现代小卫星?因为在我看来,虽然大卫星功能非常强大,但小卫星有它独有的魅力。

  我们希望把成本做得很低,甚至我跟一些朋友开玩笑地说:“我们要把卫星做成白菜价。”

  因为只有卫星的成本低了,它才能从科学的顶峰,下到寻常百姓家,让所有人都能获益。

  通过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当然需要卫星制造符合工业化的流程,比如一些标准的模块、标准的接口和组件。

  更重要的是微小卫星在天上可以组成一个网络,就像我们看电影《终结者》一样,形成一个“天网”。

  当然,那是一个恐怖的天网,我们要做一个和平的、为人类服务的网络。天上的卫星彼此之间能够通信,能够互联,能够做信息的交互。

  论单星的功能,微小卫星和大卫星比不了,但形成一个网络后,就像形成一个团队一样,它的作用可能超过大的卫星。

  我们北斗卫星现在也组成了一个网,还有很多低轨的“星座”,都提出了“星座”的概念。

  卫星的本质是一个工具,不是众星捧月的明星,应该为人类服务,让人更方便地使用这个工具。

  我做好这些选择以后,就开始做第一个“打怪升级”的项目了。它的名称叫伴随卫星,是咱们国家第一颗空间伴随卫星。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2)

  一个大的航天器,比如神舟飞船,它释放出一个小卫星,小卫星在上下前后围着大航天器旋转、拍摄、监测,提供监视护航等。

  有人形象地把这样一个小卫星形容成大卫星的小护士、小保镖。这样的卫星在我们国家之前是没有的。

  我接到这个任务以后,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它会伴随起来呢?我曾经想,是不是万有引力?

  中间一个那么重的大星,它可以把小星吸住,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就可以绕圈飞行了?

  再想想不对,万有引力公式是F=(G×M×m)/r。简单估算一下,那种力是微乎其微的,不足以吸引它形成一个圆周运动。

  我不断地研究,我的硕士研究课题、博士研究课题都是围绕这个领域完成的,包括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神舟七号”是2008年发射的,伴随卫星放在神舟飞船的顶部,和飞船一起入轨。

  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以后,舱内的另外一个航天员景海鹏,在舱内用按钮释放了伴星。

  这个伴星是非常智能的,它要自己保证姿态的稳定,还要将自带的相机对准我们的飞船,而且它要选一个合适的阳照窗口。

  卫星要选一个智能的阳照窗口,太阳正好照在我们的飞船上,然后去拍一系列的照片和视频。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3)

  另外一个是飞到大概100多米拍到的另外一张照片(上图右),上面有两台相机。

  拍第一张照片的时候真的很兴奋,因为自己的产品上去以后,要这么智能地完成一系列动作。

  因为天上的太阳非常明亮,照得表面非常亮,很难控制它的光,没法自动测光,必须事先估算好,用公式计算出来。

  2016年的时候,又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再发一个伴星的升级版,我们叫“天宫二号”伴星。

  “九游娱乐会员有什么福利?”

  这是伴星释放的那一时刻,航天员用手持摄像机拍摄下来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附加的任务。

  当时在北京BACC飞控大厅里面,我们监视着航天员,看着他们24小时的状态。

  当时,航天员刚刚起床,袜子都没来得及穿,然后接到一个任务,就是我们要放伴星了,让他们试试能不能看到伴星。

  接到任务后,航天员们就赶快找各种摄像机连线,然后在一个小的舷窗窗口往下拍。

  伴星释放的时候是当地的夜晚,然后过段时间到白天,刚开始是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航天员凭肉眼就监测到了200多米外的伴星,然后拉长焦距,一直保持着监视的状态。

  然后,通过我们国家的“天链”卫星将图像传到地面,这样我们在现场就看到了伴星的释放。

  当然,航天员拍到我们的伴星,伴星也不能闲着,我们给伴星设计的飞行程序是“互拍”。

  所以在这一时刻,伴星也调整好它的方向,把相机对着航天员整个一个大的组合体。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4)

  因为显示的原因,实际上利用原始的分辨率放大到一两米的话,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晰,能看到很多细节,包括外边的一些细的电缆、管路等,都能看得清楚。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5)

  从“神七”伴星到“天宫二号”伴星,大家看到伴星的尺寸更小了,功能密度更高了。

  卫星上的载荷,即各种相机、实验装置,“神七”伴星只有1个,“天宫二号”伴星装了6台不同的实验装置。

  工程会存在很多约束,比如卫星的重量、尺寸、功耗不能超标,必须有一定的安全轨道等。

  “九游娱乐会员有什么福利?”

  有人形容“工程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你要享受在各种约束的情况下,完成最终目标的这个过程。

  第一个卫星完成了,还挺有难度的,我们的“小野心”就一点点膨胀了。有没有更好玩的卫星让我们去做做?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6)

  军用飞机可能飞得更高一些,无人机更高一些,但也就是二三十千米,不会太高。

  飞艇能飞得更高,但是即使到临界空间,基本也就是在八九十千米之内。一般的卫星飞在300千米以上。

  第一宇宙速度是7.9千米每秒,在快速飞行的过程中,这些大气分子的撞击会让卫星轨道快速地衰减。

  我们的空间站“天宫”现在达到400千米了,300千米以下是没有卫星能够长期飞行的。

  在这中间有一个区域,就是图中(上图)用黄色标出的,差不多70多千米到一百五六十千米,科学家叫它过渡流区。

  这个空域是人类没有涉足的一个神秘区域,里面有怎样的空间环境,有多少分子,什么状态,我们都不知道。

  国外有一种给太空旅游做准备的太空船,从地面发上去,但是到100千米很快就掉下来了,它没法形成轨道飞行。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7)

  国外也有卫星从天上往下走,比如说欧空局的GOCE卫星,它最低飞到250千米,也不敢再下了,因为下面太神秘了心里没底。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8)

  日本2017年年底发射了一颗卫星“燕”,是探测低轨道的一个超低轨道卫星,它也很谨慎,逐渐向下走。

  2017年12月到现在,有一年多了,我可以在数据库里观察到它的变化,现在它只飞到了300多千米,还没到300千米。

  但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胆子很大,他们问我能不能做一颗100千米的卫星,而且要飞的时间久一些?

  因为飞行三圈能得到很多数据,一圈差不多是一个半小时,三圈就是将近5个小时,能采集到全球很多的数据。

  如果能“争一”,就是争取飞一天16圈,那就太开心了。我们说可以试试,既然是人类没有涉足的区域,我们愿意尝试一下。

  看一下这枯燥的数据,400千米是我们“天宫”和国际空间站的飞行高度,它的平均大气密度。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9)

  相当于我们从空中开着飞机开到水里了,而且还保持飞机的速度。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系列的“坑”。

  我们都体会过游泳的感觉,对会游泳的人来说很轻松,但是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可能原地打转,或者身体翻跟头。

  卫星也是一样,在这么稠密的大气中飞行,它碰到大气的阻力是高轨卫星的1万倍,稍有不慎就翻跟头了。

  有一种常见的球类体育项目,这种球在空中飞的时候很稳定,大部分人都玩过——羽毛球。

  为什么羽毛球在空中飞的时候不翻跟头?这是有科学原理的,它的羽毛在后面,重心在前面。

  我们受到了启发,随后做了很多仿真设计,计算了好多天,很多数据支撑我们这样一个设计。

  我们做出卫星的初始构型,但还是不够好。没关系,过了几个月我们又有新的构型了。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0)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1)

  它有点不像卫星了,甚至像一个导弹,带着翅膀,呈锥柱形,这样的流线型设计会让它在空中飞得更好。

  这个卫星是搭载量子卫星“墨子号”发上天的。“墨子号”是主星,我们的卫星达到500千米后自己就下去了。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2)

  在高速飞行的时候,卫星的头部温度能到六七百度,这么高的温度,衣服都烧化了。

  不但要跟外界的热隔起来,里边有很多的机械在工作,还要把内部的热量散出去。

  我们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先进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很多手机里面用到的石墨烯,导热很好,我们的卫星用了。

  一些柔性的热管,甚至三维的我们也用了。气凝胶这样的纳米材料非常轻,用它隔热,卫星上也用了。

  为什么消防员能进到火里面,因为它的衣服有一些耐热的材料,像高硅氧布等,我们都给卫星使用了。

  现在想起来往事不堪回首,这个卫星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遇到了太多困难。不光是刚才提到的问题,还有轨道问题。

  从500千米下到100千米,日本的卫星用了一年时间,只下到了300千米。

  它用自己的轨道的测量,看自己到什么高度了和下降的速率,一共用了4种轨道控制的方法,卫星安全降到100多千米,而且还要自己维持。

  这个高度如果不做轨道控制,大概2个小时就到地面了,但是我们的卫星最后在轨飞行了4天,非常成功!

  穿白色衣服的是科学家,穿蓝色衣服的是我们的小伙伴们——工程团队,穿蓝绿色的衣服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各位老师们。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3)

  2014年,我们一个院长跟我说:“我有一个非常好的相机叫高光谱相机,你帮我打上去。”

  什么叫高光谱相机?我们传统的相机,包括我们的手机基本都是用三种颜色RGB(红绿蓝)来融合一个七彩的世界。

  用这个相机拍地面,普通相机拍到大概是这个样子,类比一下,我们看到上面有几块绿色的草地。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4)

  传统的卫星内部其实没什么东西,挺丑的。以前的卫星里边首先是有很多黑盒子,还有很多线,很多电缆。

  首先把里面的壳全扒了,把里边的电路板拿出来,整整齐齐排好队,做好统一的机箱,做综合电子。

  卫星还需要更快地组装,能不能像小朋友玩的乐高积木一样,做很多标准的模块,我们把它拼起来,拼各种各样的卫星,生产就更快了。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5)

  我们设计了用一个热刀解锁一个绳索,很轻柔地展开一个二维的帆板,让卫星通过很小的收拢面积获得更大的展开面积。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6)

  为了控制卫星的成本,我们用了飞机上蒙皮的一种轻小的材料,但是带来了新的问题。

  用市面能买到的最小的钻头,大概不到一毫米粗的钻头打眼,就是为了保证地面的产品能到天上使用,适应恶劣的环境。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7)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8)

  它是一个数据云,数据非常大,我们截取其中一个片段,跟谷歌地球比一下,同分辨率下,我们的色彩、层次感非常好。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19)

  卫星还拍了很多照片,包括我们熟悉的上海、长三角、杭州湾、青海湖,也有国外的照片。

  五大洲我们都拍了个遍,把“一带一路”上所有的国家都拍了,把我们国家拍了整整两遍。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20)

  这样的卫星还有很多应用,我们用乐高作比喻。乐高不光能组成一个玩具,卫星也不光能做成一个星。

  我们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很快,用1年时间,已经完成了“向日葵一号”的发射,“天智一号”,即大名鼎鼎的软件定义卫星的发射。

  后面我们还在做量子卫星的小型版和引力波探测卫星的小型版,2020年左右就可以发射了。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21)

  当然,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做批量的生产,有工业化的思路,将来撒豆成兵的时候就有基础了,建星网就更容易了。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团队。有60多位帅哥美女,他们非常单纯,非常可爱,非常能干。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22)

  这是我们发射力星的时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合影。这就是我们住的宿舍楼的背后,可见是茫茫戈壁了。

  虽然连闯了三关,在航天领域,特别是微纳卫星领域,我们算小有名气,但是我们不满足,我们觉得这只是我们的开始。

  我们正在研究的是到小行星带上,找合适的小行星采矿。据说,有的小行星上可是有钻石的。

这个大卫星的“小保镖”传回了我国的第一张飞船照片(图23)

  我们刚刚完成了中国第三代北斗卫星的发布,有了我们国家自己的北斗,各行各业都更加方便。

  我们开车在高架桥上行驶时,有时候卫星分不清到底是在桥下面还是上面,需要人为辅助,包括车道也分不清。

  所以,我们想做一个导航增强,把将来的导航定位精度从5米提高到5厘米。如果这样的话,将来自动驾驶都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