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
分享到
图: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北斗组网卫星模型亮相国家北斗重大项目成果展区,吸引参观者。\中新社
“三十载,矢志寰球愿,牧群星……”9月19日,随着第五十九颗、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正式收官,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写下93字《满江红.北斗三号收官星》。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中国的卫星导航事业从零起步,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独立自主走出一条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不仅造福国人,更在多项核心指标上赶超昔日的行业领导者GPS,为全球导航系统带来独有优势的“中国方案”。据悉,2035年前,中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
中国北斗工程自1994年启动,采取“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于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解决了有无问题,为国土及周边提供服务。第二步,于2012年建成了北斗二号系统,将服务范围扩大至亚太区域,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第三步,在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面向全球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中国北斗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独特道路。
不久前刚刚发射的北斗三号五十九颗、六十颗收官卫星,已在地面上待命多年。这两颗卫星,将在确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试验试用。林宝军告诉记者,该组卫星升级了星载原子钟配置,搭载了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入网工作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靠性及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性能。
敢于创新,是北斗三号研制工作的底色。因为敢于在北斗三号的研发中采用大量创新技术,林宝军被称为“北斗狂人”。在他的领导下,北斗三号不仅没有遵循航天器新技术应用不超过30%的惯例,反而实现了超过70%的创新比例。这一大胆策略不仅打破了技术壁垒,也让北斗系统在多项核心指标上赶超了昔日的行业领导者GPS。
2021年,GPS之父布拉德.帕金森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认为中国(北斗)已经超过GPS。”事实上,在中国北斗三号建成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组织曾对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行,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测试评估。结果显示,目前能够向全球用户提供导航服务的只有中国北斗和GPS;而在时频、信号、空间精度等核心指标上,北斗已经全面超过GPS。对于那个“美国人做不出来,我们能不能做出来”的难题,林宝军和团队用真实的成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