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分享到
正在引领城市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光学载荷研制的进展与卫星星座建设的推进,卫星遥感影像的获取能力逐渐增强。然而,传统的遥感数据在实时性、成本和使用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在城市治理落地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这些障碍,黑龙江遥感解译中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借助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有效地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资源化和产品化。企业建立了一个整合的数据生产、加工、流通交易和监管体系,从而实现了“数据即服务、信息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的商业模式,赋能卫星遥感数据成为各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其核心思路之一是利用自主卫星推动数据共享与融合。通过“哈测农遥1号”卫星获取的数据,以及购买其他卫星(如“吉林1号”)的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解译数据,已累积形成了达到1PB的数据量,支持近16个行业264个细分领域的城市治理需求。这不仅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也为后续的深度分析和决策提供了保障。
遥感数据解译的过程至关重要。基于经过验证的样本库和自动解译算法,公司成功地将遥感数据进行智能化解译。通过融合其他类型的数据,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数据产品。这一努力使得解译精度达到90%以上,能够涵盖生态宜居、健康舒适等9大应用场景的关键要素,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可靠性,公司采用了时空戳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一条遥感数据附上时间和空间的标签,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信任度,还能够让用户在应用数据时更加安心,有效维护数据所有者的权益。
数据价值的挖掘是另一个重要环节。公司通过“即数”数据交易平台,推出在线系统和低代码可视化工具,提供数据确权和质押等服务,活化现有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的数据资源。这种整合策略使得公司能够在多个行业(如国土、环保、交通等)中,创造出新颖的卫星遥感数据要素化应用场景,反映出这项技术的广泛适用性。
可持续的数据服务运营模式正在形成。政府可以通过平台建设、数据购置和治理共享服务来实现对数据的有效使用,企业与个人可以通过购买数据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来获取收益。已有400余项数据服务的开展及1PB数据的提供证明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到3000余万元。
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和AI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更为未来的数字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随着这一领域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涌现,逐步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数据化,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