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分享到
不久前,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声轰鸣,谷神星一号(遥十)运载火箭飞向太空,将8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其中6颗是来自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气象空间遥感卫星。这家企业用6年时间在浩瀚星空中编织出一张气象观测网,这张网上的一颗颗“千里眼”,正在观察地球每时每刻的“情绪变化”。
太空中的“千里眼”,看的是数据、信息,也是重大需求。曾经有科研人员说,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创新发展的指南针,对于企业发展也是如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国产卫星少,我国气象数据国产化程度低,传统气象数据长期依赖国外卫星,不仅成本高昂,也暗藏数据风险。瞄准气象数据这个行业发展的痛点,云遥宇航选择了小型化、低成本、高密度的技术路线,带动卫星发射综合成本的下降。越小越“能”、越轻越“精”,这种智慧,是民营企业以创新为刃破“冰”前行的生动缩影,也是天津制造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折射——在需求里挖潜力,于精密处见乾坤。
“一日千里”的是技术,更是谋发展的视野与眼光。如果说技术突破是企业发展的“筋骨”,那么宽广视野就是驱动发展的“灵魂”。能不能在新赛道上“豁出去”“拼出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看得够不够远。将自身发展置于更大的坐标系中审视,就会发现难走的路指向的是更大发展。手撕钢的突破,就是一个例证。从只有少数国家可以生产,到生产世界上最宽、最薄的手撕钢,中国钢铁企业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不能满足!不敢满足!”产品快速地升级换代,工艺就要跟着变,甚至提前变。这种多看一步、多做一步的前瞻眼光,是催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单点突破,背后是全链的支撑。今天国际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产品较量,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比拼,是产业生态的较量。就航空航天产业而言,从天津港保税区的政策扶持到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对接,再到民营火箭公司提供高性价比发射服务,一条覆盖技术、资本、市场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已然成型。业内人士感慨:“2019年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不足百家,如今已超400家,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当产业上下游“牵手”,当创新链携手产业链,“汝之成果”是“彼之资源”,优势叠加催生化学反应,更多“千里眼”不仅凝视着地球的风云变幻,更见证着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