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分享到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遥感技术迎来了全新的时代,特别是超低轨可变模态遥感小卫星的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刘先林院士,作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及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灵活而准确,但在面临日益复杂的地理信息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对实景三维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加,预测到2025年,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将依赖于线上实景三维空间的构建。超低轨卫星的引入无疑将大幅度提升地理信息获取的技术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超低轨卫星的研究正处于全球竞争的前沿。从国际视角来看,当前多数遥感卫星在距离地面500到600公里的高空运行。然而,中国的超低轨卫星星座则计划在150到300公里的高度运行,从而实现更高的分辨率与更低的成本。例如,2017年,日本发射的“燕子”卫星以180到268公里的轨道运行,创下了最低成就,验证了超低轨技术的可行性。
美国初创公司Albedo致力于打造具备10厘米分辨率的高精度对地观测卫星,计划在250到450公里的超低轨道进行部署,争取在2025年前完成首颗卫星的发射。
中国的进展同样不容小觑。2023年,浙江企业成功发射了首颗超低轨道试验卫星,并计划逐步降低轨道至200公里,实现对极低轨道的挑战。
该技术的推进使得用户能得到分米级的精准感知,显著提高了航天遥感服务的有效性与响应能力。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团队已经在超低轨卫星的设计及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方面,曝光时间提升至1/30000秒,感光度提高至25600;另一方面,卫星所使用的可见光传感器在技术创新中由线阵改为面阵,极大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成像质量。这些技术进步为后续的大规模商业部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超低轨卫星的出现,意味着航天遥感技术将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自动化的AI分类提取算法将全面提升在重大灾害监测、环境动态监控、交通流量实时监督及移动目标追踪中的应用效果。此外,超低轨卫星也将应用于重大活动的实时转播,提供更高效的数据服务。
刘先林院士指出,超低轨卫星不仅在科技层面重塑了遥感领域,更是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超低轨卫星将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推动中国向全球卫星应用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超低轨卫星技术的不断演进必将引发更多的投资和研发热潮,为人类探索太空、丰富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全新契机。刘先林院士的研究不仅为未来提供了指引,更为全球的遥感领域标注了中国开放合作的姿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