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宁波材料所入选“中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十大好案例”并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奖
全球首台20MW级蒸发冷却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MWh全钒液流电池共享储能电站正式投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文凯表示,SDGSAT-1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同时是中国科学院首颗地球科学卫星。
该卫星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光谱成像仪(MII)3种载荷。通过全天候、多载荷协同观测,SDGSAT-1旨在精细刻画人类活动痕迹,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关研究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支持。
该研究针对SDGSAT-1 MII传感器在水环境遥感监测方面的辐射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系统评估了在浑浊水体遥感中的应用优势,同时探讨了光谱局限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DGSAT-1 MII在水环境遥感中的潜力,为未来水体遥感监测及SDGs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世林团队与合作者系统验证了SDGSAT-1 MII传感器在水环境遥感中的有效性与优势。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遥感》。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文凯表示,SDGSAT-1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同时是中国科学院首颗地球科学卫星。该卫星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光谱成像仪(MII)3种载荷。通过全天候、多载荷协同观测,SDGSAT-1旨在精细刻画人类活动痕迹,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关研究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支持。该研究针对SDGSAT-1 MII传感器在水环境遥感监测方面的辐射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系统评估了在浑浊水体遥感中的应用优势,同时探讨了光谱局限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DGSAT-1 MII在水环境遥感中的潜力,为未来水体遥感监测及SDGs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论文信息:(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3-19 第4版 综合)